3月3日上午,記者在國機集團研究院辦公室見到趙剡水,他將于當天下午前往代表駐地,正式開啟他的“兩會時間”。
自1983年進入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工作,趙剡水與農機結緣近38年,所想所盼,都離不開農民穩產增收、安居樂業。過去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除了傳統的面對面調研之外,趙剡水還充分利用移動網絡,通過電話、微信等手段進行“線對線”“屏對屏”調研,耐心傾聽群眾意見,積極主動與同行交流,數個上百人的群聊中總少不了他的“聲音”,“和農民打了一輩子交道,感情相當深吶”! 談及今年兩會帶來了哪些建議,“老農機”趙剡水重點講述了關于農業、農機領域的三個熱點話題。提高根莖類作物收獲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我國根莖類作物中種植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作物——馬鈴薯,是僅次于水稻、玉米、小麥的重要糧食作物,由于它高產穩產、適應性廣、營養成分全和產業鏈長而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視,將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生力軍。 “機播和機收是影響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尤其馬鈴薯收獲以小型化、分段式收獲為主,面臨勞動力短缺無法人工撿拾的痛點,嚴重制約了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的發展?!壁w剡水表示。 趙剡水調研發現,2020年疫情突現與常態化防疫,人工撿拾裝袋平均成本達到每噸100元,是2019年的2倍,在我國東北和內蒙古部分區域出現無人撿拾的情況,受降雨影響部分種植戶無法在上凍前搶收,所以種植大戶和合作社對機械化撿拾和聯合收獲的需求愿望更加迫切,馬鈴薯收獲作業的短板必須盡快消除。 “建議從國家層面給予馬鈴薯收獲機械技術創新項目支持,在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科技成果項目和重大產品專項中,對自走式、聯合收獲(實現挖掘、撿拾、分選、裝袋等功能)的馬鈴薯收獲裝備給予政策傾斜,鼓勵企業突破撿拾、分選、裝袋等馬鈴薯收獲作業的關鍵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同時,給予馬鈴薯收獲機械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將馬鈴薯作業機械納入通用類農業機械,對自走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械給予單獨分檔,增加馬鈴薯撿拾收獲機械的分類分檔,進一步促進馬鈴薯收獲機械提檔升級和馬鈴薯主糧化發展?!?/span> 除此之外,同樣作為根莖類作物的甜菜,相比糖業原料蔗糖種植成本低、收益高,規模種植甜菜對解決蔗糖成本倒掛具有重大的意義。 “隨著土地流轉、連片種植的發展,客戶對大型甜菜收獲機的需求日益旺盛。而且甜菜越臨近土地冰凍糖分越多,為提高甜菜含糖率,種植戶更希望把收獲時間20天壓縮到10天,使糖分最大化,種植出優質甜菜,所以對高效收獲機的需求也十分迫切?!?/span> 趙剡水建議,細化甜菜收獲機械分類分檔,促進先進、大型農業裝備發展,提高甜菜收獲的作業效率,降低農民用戶綜合購機成本和使用、維護費用,讓農民不再“望機興嘆”。統籌兼顧做好保護性耕作模式推廣應用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經過科研部門多年研究,已經形成了一批可供選擇的技術模式和配套機具。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 然而,以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模式,與傳統的耕作、播種方式有較大差別,受傳統種植習慣的影響,在推廣初期不可避免會出現不理解、不相信、不愿嘗試的抵觸情緒。在實際推廣過程中,還將遇到一些技術上的難題,比如用什么樣的機器才能實現在特定作業條件下進行播種?應該推廣什么樣的具體技術模式? 要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趙剡水認為,首先要通過試驗和示范相結合,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和種植習慣,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加強技術宣傳與培訓?!氨Wo性耕作對于秸稈覆蓋和動土率有基本要求,每個地方的具體條件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需要在滿足保護性耕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技術模式。對于配套農機具的選擇,應在滿足保護性耕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經濟條件、土地面積等,選擇適宜的少免耕播種機?!?/span> 趙剡水強調,保護性耕作是一項用養結合的農業技術,切不可急功近利。有些地方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顯示出“養”的效果,因此政策制定者、技術應用者、技術研究者都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 如何在保證播種質量前提下提高作業效率?如何將保護性耕作與智能化、信息化技術高效結合?地表覆蓋秸稈如何高效植保?這都需要重視科技支撐?!澳壳拔覈丫邆渖a制造這些機具的能力,但區域適應性和可靠性都有待提高,部分核心部件還依賴于進口,這些都需要通過技術攻關加以解決?!壁w剡水說。 此外,趙剡水還建議,在重視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推廣應用的同時,要適度兼顧西北和華北區域的土地可持續發展問題。加速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
“受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缺乏機耕道路、地塊小而分散且高低不平的影響,丘陵山區農業生產仍以人工耕作的傳統生產為主,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不到47%,比非丘陵山區縣低34個百分點。加上青壯勞動力普遍外出,丘陵山區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與全國一樣,開始進入以50后60后為主體的老齡化時代,糧食作物的拋荒問題日益突出,丘陵山區農田建設滯后直接影響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壁w剡水對此深表憂心。 針對推進農田宜機化面臨的巨大挑戰,趙剡水建議借鑒近年來重慶等地的成功經驗及日韓丘陵山區國家的土地改良經驗,改革與完善現行運行機制,通過改進政府資金投入機制,推行新型經營主體的市場化的宜機化改造模式。 一是建立以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或經營權者參與為導向的建設機制。明確農田宜機化和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主體由區縣政府改為村集體組織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 二是完善資金投入機制,采取“先建后補,定額補貼,差額自籌”的方式,撥付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 三是將土地是否宜機化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驗收標準。 四是用足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增加宜機化改造資金投入來源。 五要加強標準體系構建,在考慮地方自然條件差異、農作物結構及農藝體系差異、全程使用的農機裝備體系差異、不同技術方案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差異等基礎上,從農田、農藝、農機、農經等多維度融合的角度,制定科學合理的農田宜機化改造標準。